• 主页 > 体育问答
  • 水兵食堂受青睐,集中办伙模式提升修接船部队饮食保障水平

    ■ 钱小虎,原《解放军报》记者

    “营养丰富的菜单促进身体健康,菜品多样让人精神振奋,修船期间伙食好,满意度高,干劲十足!”修船的日子又到了,这一次,海军王淦昌舰驾驶班组长魏敬忠的感受和以往不一样。

    魏敬忠告诉记者,过去由于职能界定不清,保障力量薄弱,造成厂里没政策、部队没干劲,各船自己包饭、就餐环境差,伙食保障总是“叫苦不迭”。

    找到瓶颈,对症下药。东部战区海军保障部召集修船厂、工厂、舰船维修大队“三方现场办公”,按照机关统筹、部队出资、工厂保障的思路,试行“工厂托管、部队炊事员学习支持、部队工厂共同督导”的集中配餐模式,提升修船接收部队配餐保障水平。

    随着“水兵食堂”的建成投入使用,驻军部队伙食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官兵们的“舌尖满足感”得到了极大提升。

    “吃营养、吃出战斗力是大事,保证创新是大事。”某支队助理工程师李倩倩感同身受。李倩倩在训练中不小心摔断了骨头,需要住院手术。虽然手术不严重,但马上就要接受考核了,术后恢复效果成了他的头等大事。

    查房时,东部战区海军医院骨科主任刘吉禄告诉李倩倩,医院会根据患者受伤特点,制定特殊的饮食方案,增加营养支持,促进愈合康复。术后恢复期,食堂定期征求李倩倩的意见,按照医生嘱咐,科学配制、精心烹制餐食并送至病房。

    “药物治病,饮食养心,感谢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很快,李倩倩就康复出院了,通过任务考核的她,特意发来感谢信。

    膳食保障和营养包改革后,医院每年为2000余名伤病官兵提供6万余份营养餐,服务满意度和营养餐发放率保持在90%以上。医院领导感慨道:“给病人做一顿饭看似简单,但要让每一位官兵都满意却并不容易。”

    他们了解伤病员疾病分布情况,分析伤病员康复治疗需求,利用本地技术优势和营养专家资源,开发普通食品、低盐低脂、糖尿病、流质食物等营养包,为伤病员标准化、个性化营养膳食提供有力支撑。

    “瞄准多样化需求、实施精准保障”是东部战区海军的创新口号,他们从吃饱、吃好向吃营养、吃科学转变,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战区海军特点和官兵营养需求的餐食保障新路子。

    今年,“水兵食堂”更受欢迎。记者了解到,各基层部队借势而动,根据官兵需求,推出健身套餐、饮食套餐、执勤餐、风味餐等“水兵餐”,官兵吃得饱、吃得健康,训练备战干劲更足。

    东部战区海军创新粮食保障方式的体会——

    打造新型“餐饮保障链”

    ■ 钱小虎(原解放军报记者)、戴宗峰(特约记者)

    在查看部分部队官兵“伙食满意度测评”结果后,东部战区海军保障部物资供应处助理夏腾飞心里很高兴。有着多年伙食管理经验的他,过去听到过各种各样的评价,什么“烹调不好、口感油腻、切工粗糙”,这些评价在他听来都很刺耳。

    我们如何跨越从吃饱、吃好到吃到战斗准备的鸿沟?

    近年来,东部战区海军紧紧围绕转型备战,大胆创新食品保障思路,全面改革采购供应渠道,改善食堂设施,改进管理方式,提升伙食质量,部队食品保障水平大幅提高,面貌焕然一新。

    骨折病号餐_骨折住院营养餐_骨折营养套餐

    东部战区海军编队出航。

    伙食费又增加了,官兵们对伙食满意吗?

    “饭菜种类丰富,味道鲜美!”在东部战区海军司令部食堂采访时,记者获得这样的数据:同时开设2个自助餐厅和1个特色餐厅,提供一日三餐多个品种。

    “与过去相比,品种增加了,满足了官兵多样化需求。”东部战区海军直接保障队队长张涛说。

    另一组对比数据也让他记忆犹新:2018年9月以来,伙食费不断上调;但调研数据显示,50余个基层单位的伙食满意率普遍不足70%。

    问题症结何在?东部战区海军保障部成立专门工作组,赴北京、广州、深圳等地调研学习现代食品保障理念、管理模式和先进做法。

    “我们承担着千余名员工的日常保障,餐厅环境宽敞明亮,自助餐品种齐全……”当他们走进当地一家企业的食堂时,巨大的反差让他们深有感触。

    “口味差、品种少……”夏腾飞告诉记者,部队伙食保障水平与作战训练要求、官兵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这也是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其实一些先进成熟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

    随着实地调研、伙食保障推进会的顺利推进,制约伙食保障的“问题指标”逐渐浮出水面:伙食理念落后于时代发展、供给不能集约高效、伙食质量不符合官兵需求、保障模式不适应作战训练需要、炊事管理能力影响伙食水平、食堂管理不够科学规范……

    质疑是时代的声音。很快,保障部领导带领全体人员达成共识:士兵饮食与战斗力挂钩,部队伙食保障不是“日常”,要根据不同兵种、不同任务进行调整改革,更好地适应未来战争需要。

    改革成败取决于“采购与供应”。他们打破传统供应模式,建立“部队提出需求、供应商分类采购、平台集中配送、代理机构全程监管”的区域副食品集中采购模式,引入地方企业对10大类3000余种副食品进行供应保障,实现部队、供应商、平台管理者相互监督。

    募捐平台在某基地试点成功后,迅速推广至区域部队,战区海军构建保障网络、打通供应链,实现平时战时统一、应急常态化衔接。

    改革从未停歇,他们区分部队类型、“备战和打仗”两种状态,梳理品种数量、采购模式、加工生产,有组织、有系统地推进粮食安全创新:构建粮食安全新模式、打造集中筹资平台、树立现代餐饮理念、打造“智慧食堂”模式……

    作为膳食保障创新“试验田”,战区海军司令部食堂进行“有限改造”,建成“样板食堂”,各部队参照“样板”,逐步探索出满足官兵营养需求的膳食保障新模式、新路子。

    东部战区海军某作战支援舰支队官兵用餐。

    骨折住院营养餐_骨折营养套餐_骨折病号餐

    “科技+”嵌入实战保障链,让“粮草”高效满足“兵马”

    “蔬菜5个模块,300公斤;肉类2个模块,180公斤;水果1个模块,100公斤……”一天,即将执行巡航任务的某舰军需处处长李小鹏收到了一批送来的食品。

    “一键下单,菜品就送到码头,又快又新鲜!”李小鹏一边扫码清点货源,一边笑着说。他在网上采购下单,食材很快就送到,真是快啊!

    让“粮草”高效匹配“兵马”需要,这是东部战区海军保障部探索副食品区域集中采购新模式带来的可喜变化。

    过去,各部队副食品采购制度各自为政,基层部队军需官每天都要“跑市场”,采购流程复杂、供应品种单一、配送效率低下……粗放的供应模式分散了部队的精力。

    “保障创新效果如何,关键看对备战工作的贡献。”在区域集中筹资平台建设推进会上,某综合保障基地负责人说,舰艇出海就是作战,食品保障能否快速、高效、可靠、有效,直接影响官兵作战能力、舰艇续航能力,乃至战争胜负。

    随后,他们启动共享机制,协调当地有资质的物流公司,采取直送与中转相结合的方式,使区域平台供应的副食品种类由原来的80余种增加到300余种,比市场收购价低40%以上,有效检验了平台的应急保障能力。

    他们针对船舶食品供应实际情况,依托募捐平台,建立成品供应、标准化包装、模块仓储、一站式配送机制,探索果蔬低温加工、冷藏运输等新型保鲜方式,同时推出快餐、生鲜蔬菜等“远洋食品”,提升应急供应能力。

    “科技+”嵌入实战保障链。在一次野战演习中,某部队首次系统应用新型炊事方舱、新型野战食品、净菜保障、自动烹饪机器人等,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完成餐饮保障,有效检验了机动餐食保障能力。

    “做饭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很多,洗碗、准备菜的时间也少了,用智能设备做饭省时又省力。”该部队炊事员吴凯说,以前自己经常太忙,没空处理野战保障,现在有了智能设备,伙食保障省时又省力。

    粮食保障是部队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东部战区海军探索“陆地机动快速粮食保障”“海上舰艇粮食保障”“滩头无码头快速补给”等一批新型战时保障模式,构建了新型粮食保障体系。

    为东部战区某舰艇紧急供给副食品。

    改革创新成果不能“短用”

    “现在和过去相比,变化很大,伙食费只要不超支,就是实实在在的成绩。”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当粮食供应创新开始显现成效时,基层官兵对改革成果的可持续性仍有疑虑,有人认为“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

    “官兵担忧的背后,是粮食安全发展不平衡和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绑铃人,必解铃还须系铃人。东部战区海军保障部领导深入基层,倾听呼声、回应期待,向官兵发出强烈信号——检验改革创新成果,必须“一丝不苟”。

    “解决了吃什么、吃多少的问题之后,就要考虑怎么筹资、怎么供应。”“饭菜好不好,关键在于科学规范的生产流程。”“物流三分供应,七分管理,管理好了,投入和产出就成正比。”……

    骨折住院营养餐_骨折营养套餐_骨折病号餐

    东部战区海军保障部领导掰着手指头,向记者介绍了他们按标准保供给、以制度促建设的具体做法:制定食堂建设管理规范,按照“一炉一策”要求,改善食堂环境,更新就餐烹饪设备,打造“明厨房、明灶”。

    走进支队餐厅,厨房通透可见,全自动洗菜机、多功能切菜机、智能洗碗机等“智能烹饪”设备一应俱全,“风味餐厅”海鲜砂锅、手工饺子、红烧咸菜等菜品丰富。

    该支队保障部领导欣喜地表示:“只要轻轻一点,就能生成营养丰富的菜谱。我们引进了智能化炊事设备和管理软件,使餐饮管理由靠人变成靠数字,由人力变成智能,‘智慧食堂’的效率提高了。”

    “好厨房”也要有“能手”做菜。记者发现,战区海军已建立起层层分级分类的厨师培训网络,探索建立烹饪骨干人才交流机制,组织“名厨下基层”巡讲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红厨子”“好厨子”。

    某支队炊事班班长吴旭升告诉记者,去年战区海军首次评比表彰了11个膳食保障先进单位和17名优秀个人,大家的使命感、荣誉感更加强烈了。

    “推进伙食供应标准化,‘指导菜谱’是基础。”东部战区海军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周食谱多由军需官和炊事班班长共同制定,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菜谱,更像是一份菜单。

    为提高菜单科学性,他们推行膳食标准化生产,实行同一部队、同一营区、同一厨房食堂同一标准,推行“大菜单制”,科学指导基层餐饮单位制定“周菜单”,从根本上解决菜单点餐不规范、调餐难、营养不均衡等问题。

    粮食安全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和更新的任务。东部战区海军部队全面推进“构建标准化采购供应模式、推行标准化加工生产流程、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打造标准化现代食堂”实践,在粮食安全标准化建设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放眼茫茫大海,一种与时俱进、以备战为主线的粮食供应新理念,正在每一个军营里生根发芽。

    (摄影:房思航、杭晖、穆建波)

    以实践创新释放改革效能

    ■钱小虎

    党的二十大作出“全面加强军队治理”的战略部署,这是推动强军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回答好这一当代重大课题,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大胆创新,真正做到以自觉的思想引领自觉的行动,确保认识充分、实践到位。

    东部战区海军聚焦转型准备和官兵期盼,系统谋划、联手推进“舌尖革命”,开创粮食安全新局面,释放改革创新新效能,是全面加强军队治理的生动实践。

    没有观念的更新,就没有行动的创新。粮食安全创新的关键,在于勇于突破“旧观念”“旧模式”,树立新标准、新标杆,走出一条“战斗型、科学化、质量型”治军新路。面对海军转型备战的紧迫任务,只有把粮食安全创新作为“转型工程”,大胆解放思想、突破思维定势,才能为强军提供持久强劲的动力。

    打仗也是要补给,饮食关乎战斗力。围绕实战需要,探索构建岸基野战、近海护航、战备巡逻等食品保障新模式,提升战斗力贡献率。面对海上斗争严峻形势,只有把食品保障创新作为“打赢工程”,坚定不移朝着打仗方向迈进,才能实现“吃得好”“供给足”“打赢仗”的统一。

    保障能力孕育战斗力,满意凝聚向心力。粮食保障创新,是强大调查研究精神的结晶。有关同志深入基层,倾听呼声、找准需求、找准症结,精准发力,创新粮食保障模式,不仅提高了满意率,还提振了官兵士气。实践证明,面对官兵迫切需要,只有把粮食保障创新作为“惠兵工程”,回应官兵关切,办出暖兵心的实事,才能凝聚兵心、取信于民。

    改革创新成果来之不易,必须系统巩固深化。必须转变思维管理,完善制度规范,信息化提升效能,全程监督确保廉洁,充分释放改革创新的最大效能。面对全面加强军队治理的新要求,只有把粮食安全创新作为“系统工程”,打出“组合拳”,打通“全链条”,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syckb.com/html/tiyuwenda/510.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